《——·前言·——》
所有人都说她风光无限,三千宠爱汇聚于一身,回眸一笑,万人空巷。然而,没人提到过,她曾两度被迫送回娘家,一次是因为皇帝的愤怒,另一次则是为了给她的家族一个警告。每次,都是玄宗亲自下旨,而第二天,他又会因悔意而试图挽回。
天宝五年(公元746年),一纸圣旨将杨贵妃从宫中送出。不是流放,也不是废除,只是“暂时回避”,然而皇帝冷漠的态度,远比废除更加令她痛苦。
历史书中提到的原因只有四个字:“妒悍不逊”。乍一看平淡无奇,但字里行间却暗藏深意。
展开剩余88%她嫉妒的是谁?梅妃。
梅妃,名叫江采萍,早在杨贵妃进宫之前便已得宠。她才情出众,仪态端庄,深得玄宗宠爱。那时,玄宗年轻,梅妃便是宫中才子般的存在,曾被称为“梅妃”。随着杨贵妃的入宫,玄宗对梅妃的宠爱渐渐转淡,但偶尔还会召见她一次。
而某一夜,杨贵妃便亲眼目睹了这一切。她的怒火瞬间爆发,玉佩摔落,裙带被猛然扯断,回到寝宫,她痛哭不止。高力士劝解,却被她置之不理。第二天,宫人传旨,玄宗命她“暂回西内”,送回杨家亲戚处。
这不仅是暂时的离开,更是比死更难堪的羞辱。宫中的太监在离开时冷冷地留下一句:“皇上说,妒妇无礼。”杨贵妃闭门不语,三天未曾进食。
宫中弥漫着一种无法言喻的压抑气氛,连玄宗自己也感到不安。《旧唐书》记载,玄宗不再进食,左右侍从皆感到惶恐。第三天,御膳房送来了夜膳,但玄宗仍未动筷。
高力士悄声问道:“要不要将她召回?”玄宗仅是轻轻抬手,默默不语。
终于,那晚,太监赶紧将杨贵妃接回宫中。她穿着普通衣服,低头跪拜谢恩,久久未能起身。玄宗示意将她扶起,轻声说道:“以后莫再如此。”她低声回应:“妾知错。”
自那以后,她的脂粉费急剧上涨,皇帝赐予她大量珠宝与礼物,但宫中人都明白,她从那一刻开始,真正感到了恐惧。
这次遣返,既是一记重击,也是一种警示。杨贵妃变得更加谨慎,小心翼翼,不再显露出往日的张扬。然而,这也为日后更加深重的风波埋下了伏笔。
天宝九年(公元750年),她再度被送走。
这一回,风波远比上一次平静,没有愤怒的争吵,亦没有激烈的哭喊。当杨贵妃听到皇帝的命令时,她只是轻声道:“又是西内。”她起身梳妆,随即叫人准备马匹。
历史未曾详细记载这次遣返的缘由,官方说法只是简单的“复忤旨”,但事实早已不言自明:杨家实在太过骄横了。
这一年,杨贵妃的兄长杨国忠已经掌握了极大的权力,他身兼数十职,几乎掌控了大半个朝廷。杨国忠频繁进出宫中,如同回到自己家里。而他的侄子,也已经是节度使,三姐虢国夫人更是在街头炫耀,骄傲地骑马游行,街坊百姓避之不及。
有一次,她的家奴竟在街头鞭打咸宜公主,只因她“挡道”。皇帝的脸色立刻变得阴沉。有人进言道:“杨家已经震动天下。”玄宗沉默不语。
杨贵妃成为了杨家势力膨胀的牺牲品,再度被遣送。这一次,她不等接旨,也不待玄宗开口。
她亲手剪下一缕鬓发,交给高力士,声音平静且冷静:“带给陛下。”那缕黑发柔软如丝,是她最珍贵的发丝,甚至是父母所赐。她深知,自己这一举动,等同于向皇帝亲自递交死亡的邀请。
玄宗看到这缕头发,久久沉默。片刻后,旨意传来,杨贵妃被召回宫中。但她的回归,已不再是当初的热情与宠爱,而是带着深深的改变。
从那时起,杨贵妃变得更加沉默寡言,笑容少了许多,只有在必要时才会做事,不再插手宫外事务。每当宴会中,她的目光空洞,宫人们私下称她为“人偶”。第二次被遣返,彻底打碎了她的心,她明白自己不是受宠爱,而是被利用。她不过是玄宗与杨家权力斗争中的一个棋子。
她明白这一点,然而,太晚了。
杨贵妃并非一开始便拥有强大的家族背景,最初,她只是靠自己的容貌与才华赢得了玄宗的青睐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杨贵妃深知,自己的每一个决策都不是单纯的个人选择,而是受到杨家无形的压力和束缚。
她试图摆脱这种困境,然而,家族的力量早已将她牢牢绑在了这场宫廷权力的漩涡中。她从未真正主宰过自己的命运。
当她的家族不断扩张时,杨贵妃始终处于一个左右为难的地位。她既要维持与皇帝的关系,又要小心应对家族内外的纷争。每当她做出什么决定时,都有可能被当作政治交易的筹码。
然而,她知道,这一切她都无法控制。她只能在无数次的遣返与召回中,选择做出妥协,步步后退。她的心越来越疲惫,逐渐意识到,自己不过是一颗随时可能被弃掉的棋子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新宝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