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可真的太有意思了!“我的文章被出成阅读题目,而我并不会做。”近日,青年作家王彤乐发帖称,自己发表的文章《蓝气球与甜月亮》被选为上海市虹口区初二语文期末考试的试题,但是试题中的一道选择题自己做错了,另外三道偏主观的题,自己也答得不够全面。
这事儿一出来,网友可热闹了。有网友调侃:“这下终于知道为啥当年语文考试老丢分了,连作者都答不对,我们更没戏!”还有人搬出鲁迅:“要是鲁迅的文章被出成题,他本人来做估计也得挠头吧?”
其实这事儿确实挺值得琢磨的,为啥什么出题者总要强加“社会隐喻”呢?以至于连文章的作者都答不对。其实说白了,站在作者的角度来看,就像作者自己说的,这篇文章本意是记录童年真实戈壁经历,全凭感情落笔,自己写的时候可能没想那么多。
而语文考试里的阅读理解,很多时候更像一种“逻辑游戏”,当作家的文章进入出题者的视野后,出题者因为自身经历、阅历的不同,很难完全共情文章的原先作者,而是从语文教育的角度出发,去分析这篇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因素、表达方式、写作手法等,所以这个时候你就得按照出题人的思维去答题,而不是按照作者的本意。哪怕是作者本人来了,也未必能拿满分。
当然,这倒不是说题目出得不对,而是说,阅读理解的答案往往没有绝对标准,它考的是你对文本的解读能力,而不是“作者到底咋想的”。作者答不对自己的题,不代表文章写得不好,也不代表题目出得不对。它只是说明,阅读理解这事儿,本来就有多种可能性。
还有一点,那就是当一个文学作品诞生之后,对它的解读往往都会超过作者的原有想法。因为时代背景、选材背景这些往往是作者意识不到的,这才造成了别人的解读和作者原意不一的地方。而这,恰恰是文学作品迷人的地方,不是吗?
新宝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